目录
目录X

广东省电子政务“十一五”规划

本规划是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信息化发展纲要(2005-2020年)〉的通知》(粤发〔2005〕11号)精神和《关于印发广东省“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4〕117号)要求,结合当前广东省电子政务发展实际制订而成,是对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进行规范和指导的纲领性文件,是“十一五”期间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依据。

  一、形势和现状

  (一)国内外发展形势

  电子政务是信息社会政府管理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许多国家把实施电子政务作为创建经济高效政府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发达国家凭借其在信息技术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其目的是要在国际政治经济竞争中进一步取得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只有积极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大电子政务建设力度,加快建立高效政府,才能在信息时代加快发展、迎头赶上。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至今经历了办公自动化、“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两网四库十二金”等发展阶段。2002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2004年10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三次会议,提出“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因此,顺应全球电子政务发展趋势和我国推进电子政务的要求,加大建设力度,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广东省今后电子政务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

  (二)广东省发展现状与问题

  “十五”以来,广东省各级政府以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行政效能为重点,大力开展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在九运会信息网络基础上,广东省建设了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该平台横向连通了省四套班子、100多个省属单位,纵向连通21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区;珠三角地区2.5G密集波分复用,东西两翼155M同步数字序列。依托该平台,配套建设了广东省电子政务数字认证、网络检测、信息安全等基础设施,为各级政府机关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

  2、政务应用不断深化。广东省地级以上市政府机关95%以上都已经建立了内部办公网,开展了办公自动化与业务信息化工作。劳动保障、计生、民政、财政、统计、工商、税务、无线电等30多个部门都开展了广东省性的业务应用。宏观经济信息资源库、人口法人信息资源库、政策法规信息资源库、地理信息资源库等重大的基础性信息资源库已经建立,并不断完善。

  3、政务公开成效明显。以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中心,广东省共建设了2300多个各级政府网站,设立了政务公开、网上办公和便民服务专栏。广东省还建立了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江门市以及广州市天河区、佛山市南海区等“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这些网站已经成为广东省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平台,使公众可以在网上方便、快捷的办理各项行政管理事务。

  4、突破体制性障碍取得较大进展。广东省逐步建立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投资管理、效果评估、专家评审等制度和体制,电子政务建设步入规范化。以资源整合为基础,初步建立了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网系统、交通安全信息共享系统等一批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信息化项目。

  5、建立健全电子政务规章制度。2003年初,省政府颁布政府规章《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有力地保护了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省政府和省府办公厅还先后出台了《广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暂行办法》、《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办法》、《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等规范性文件,对信息安全、电子政务建设、资源共享、效果评估等重要问题作出规范,促进了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但是,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信息化建设还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投资分散的体制性障碍;整体水平不高,地区发展不平衡,部门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共享程度不高,信息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现象仍然存在;部分系统效率低下、利用率不高;标准规范建设滞后等。

  二、发展目标、指导思想和建设原则

  (一)发展目标

  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全面推进省、市、县各级行政机关信息化建设,推进内部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无纸化、管理决策网络化、公共服务电子化,监督手段科技化,实现广东省政府系统全面信息化。围绕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推进重点应用系统建设和整合,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更大成效。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建设,法律法规、标准化和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各级电子政务协调、建设、运维和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全面提高应用实效,电子政务成为各部门政务工作的有机部分,政府内部办公运作规范高效,实行公开对外服务,管理、决策、服务、监督、公共应急能力得到较大提高。

  ——到2010年,省、市、县各级行政机关普遍实现办公业务网络化和公文处理电子化,市级以上行政机关全面实现公文交换电子化。

  ——到2010年,省、市、县各级门户网站普遍建立,政务公开和信息更新不断完善,面向公众提供便捷、高效的各项政府服务。

  ——到2010年,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信息资源基本完善,建成省数据中心,省级信息资源实现公开和共享。

  ——到2010年,建成宏观经济、财政金融、规划管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等一批跨部门的重点业务系统,政府协同办公能力进一步提高。

  (二)指导思想

  广东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总要求,紧密结合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电子政务;以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资源整合为基础,以建立科学管理模式为保障,踏实推进电子政务,切实发挥电子政务实效,提高行政效率,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以推进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核心业务为重点,以优化和重组业务流程为关键,通过电子政务应用,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建设原则

  统一领导、统筹规划。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制定总体规划,避免重复建设。要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作用,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的调控,只有纳入规划的项目才能开展建设。

  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加强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需求主导、试点先行。以满足政务活动需求和服务社会公众为目标,统筹安排电子政务建设。积极开展电子政务试点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防止一哄而上。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按照统筹规划,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明确发展目标和建设重点。因地制宜,小步快走,分阶段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效益优先、加强评估。电子政务要紧密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体制改革,政务主导,突出实效,防止盲目建设。加强电子政务评估,对建设投资、系统管理、运行效果进行适时评价,防止“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电子政务建设必须在统一标准和统一规划的指导下开展,相关技术、标准、协议和接口必须遵循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保证系统的标准性、规范性、开放性和实用性。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综合平衡安全成本和效益。要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按照统一规划、分级实施的原则,加快形成广东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支撑各级政务部门的业务应用。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内网(党政内网)平台和安全支撑平台,开展公文交换、信息报送、信访服务等应用。加快完善省级和市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扩展数据交换、容灾备份、信息安全等功能,满足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需要。加快建设县级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连接县级政府部门。各地方、各部门不得单独自建电子政务通信传输网。

  (二)实施电子政务畅通工程。按照条块结合、纵横联合的原则,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统一的、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和业务协同办公平台,促进政务信息畅通、行政业务畅通和公共服务畅通。加快建立省、市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统筹建设省、市级电子政务数据中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在政府各部门间的交换、共享和对社会的公开。按照提高政府监管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要求,重点推进财政、统计、公安、工商、安全监管、环保、交通、劳动保障等跨部门、跨地区的业务应用系统建设。2009年初步实现宏观经济、财政金融、规划管理、公共安全、市场监管、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等业务的协同办公。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统一、跨部门的基础信息资源和各类业务协同应用系统,为各级政府、部门、企业、社会公众提供多元化、高质量的电子政务服务。

  (三)大力推进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建设。按照统一规划、分头建设、整合资源、平战结合的原则,加快建设广东省应急指挥信息系统,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和社会安全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失,保障国家安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加快公安、水利、卫生、交通、地震、气象、质监、安全生产等部门的专业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和城市级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依托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加快建设应急信息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无线指挥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信息采集能力、分析决策能力和协同调度能力。

  (四)大力推进政府公共服务。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服务对象为中心,以市县、基层单位和“窗口”部门为重点,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企业和公众充分享受到电子政务带来的便利。大力加强政务公开,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制度,编制信息公开内容的详细目录。加强政府网站资源的整合和共享利用,建设好省、市、县(市、区)各级政府门户网站,大力推进政务网上公开,以网站为载体,及时发布政策法规、政府工作动态、重大决策、办事指南等信息。大力加强网上办事类服务,重点加强婚姻、生育、户籍管理、卫生、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出入境、信访、投诉举报等社会公众服务事项网上服务,以及企业登记、纳税、知识产权保护、进出口、机构变更等企业服务事项网上办理。加快建立“一站式”电子政务服务网站,提供“网上审批”和“并联审批”的统一入口,实现省、市、县(市、区)各级行政机关面向公众和企业的主要行政许可事项在网上进行。大力加强社区类服务,把政府的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村镇,加强就业、社会保障、卫生、治安、计划生育、环保、家政等服务。提供多种接入手段,扩大服务范围、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五)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创新。以提高政府管理能力为中心,加强办公自动化和业务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县级以上行政机关内部办公、会议、信息的电子化和无纸化。依托电子认证、电子印章、数字签名等技术,逐步实现省、市、县公文无纸化传输。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加强行政管理和监督工作,建立行政许可电子监察系统,对行政机关办理行政许可的过程进行自动采集、预警纠错和绩效评估。结合政府职能转变,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省级机关重点建设信息收集、反馈分析和决策支持系统,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市、县级机关重点开展内部网络建设,整合规范业务部门,优化行政管理流程。乡镇、街道着重开展公众网站建设,公开政务信息,简化办事流程,发挥基层组织的社区管理和服务功能。

  (六)加快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以开发利用政务信息资源为核心,大力推进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等基础性信息资源库建设。大力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工作,推进广东省企业信用网建设,整合工商、国税、地税、质监等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实现部门间数据信息的实时交换和面向社会提供服务。以粤港合作为重点,面向通关便利化,加强地方电子口岸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强警战略,加快建设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快速反映、协同作战、高效运行的政法信息平台。实施“数字计生”工程建设,加快建立广东省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推进国土信息化工程,建设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国土资源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应用系统及测绘管理数据库建设和更新。推进“数字环保”工程,完善广东省环保监测、生态环保、水环境监测、重点污染源监控、固体废物管理等系统。加快建设广东省社会保障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劳动保障、民政、卫生等多部门联合管理和协同服务。

  (七)加强信息安全保护。在国家安全战略、法规、政策和方针指导下,积极防御,综合防范,坚持信息安全保障与信息化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按照网络和应用系统的重要性、涉密程度和安全风险等因素,划分安全域,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加强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成立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开展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试点工作。加强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的安全保障,促进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基于信息安全试点工作,逐步制定广东省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规划、安全策略和解决方案。加快整合信息安全资源,统一规划建设电子政务电子认证机构、电子政务应急响应系统和灾难备份系统,充分发挥各类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作用。

  (八)大力推进Linux软件应用。以政务应用为切入点,推广使用国产Linux软件。各级政府电子政务新建项目在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上要采用Linux操作系统,并逐步使用Linux应用软件。开展Linux软件应用试点工作,在政府部门分步实施Linux应用工程,在广东省范围选取一批电子政务Linux应用试点单位。制定政府采购支持政策,将Linux服务器操作系统纳入广东省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并优先采购支持Linux系统的跨平台应用软件。

  (九)完善电子政务标准规范。根据应用需求,逐步完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为互联互通、信息功能共享、业务协同提供支撑。按照急用先行的原则,重点加强面向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的标准化建设,尤其是针对网络管理、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信息资源开发利用、Linux软件应用等方面建立标准,并强化遵循应用标准的意识。加强标准实施,强化标准在电子政务建设各个环节中的应用,保证各地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规范有序的开展。

  (十)加强电子政务试点工作。广东省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电子政务应用试点,重点推进信息安全、Linux应用、“一站式”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等试点工作。要明确重点,抓出实效。要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典型示范。

  四、重点项目规划

  “十一五”期间,围绕政府实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广东省电子政务优先支持党政办公决策、宏观调控、综合财政管理、涉农管理与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企业信用与监管、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响应、综合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核心业务发展。每年度制定年度项目建设计划,作为本年度建设依据。

  (一)公共基础设施。公共基础设施是指各部门、各地区在开展电子政务应用过程中所需要的公共设施或需要各部门、各地区共同参与建设的重大项目,主要包括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内网和外网)、数据中心、容灾备份系统、政府门户网站和“一站式”电子政务网站、公文交换平台等。

  (二)党政办公决策业务。党政办公决策业务指党政部门的办公自动化、公文交换、信息报送、信访服务、会议、督查等业务,以及为领导提供决策支持的业务系统。

  (三)宏观调控业务。宏观调控业务指财政管理、资源配置、土地使用、建筑工程、国有资产管理、价格调控、经济调节、社会事业发展等业务。

  (四)综合财政管理业务。综合财政管理业务指围绕财政收支管理开展的财政预决算、财政收入、税费入库、财政支出、国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等业务。

  (五)涉农管理与服务业务。涉农管理与服务业务指农业预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农业市场与科技信息服务、农村文化教育等业务。

  (六)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业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业务指食品药品的安全检测、预报预警、执法监察、重大事故查处等业务。

  (七)企业信用与监管业务。企业信用监管业务指围绕企业的市场经济活动全过程,进行的企业注册、税务登记、行业资质许可、广告、商标、知识产权、专利、产品质量、纳税情况等信用管理和监管业务。

  (八)环境保护业务。环境保护业务指自然环境评价、防治、保护、监督、执法等业务。

  (九)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响应业务。公共安全管理和危机响应业务指自然灾害、疾病预防与控制、社会重大灾害、安全生产重大事故等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等综合管理业务。

  (十)综合社会保障业务。综合社会保障业务指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以及就业、劳动保障监察、职业资格管理、劳动关系、劳动工资等业务。

  (十一)社区服务业务。社区服务业务指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提供婚姻登记、社保低保、计生、水煤气、援助、家政、保健等服务的业务。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对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质量和效率,增强政府监管和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监督,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政府、各个部门都要把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充分认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设机构和队伍,加大组织、协调和建设力度。

  (二)完善电子政务建设机制。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牵头制定信息化项目效果评估办法和评估指标体系,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电子政务效果评估。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信息化项目投资管理办法。项目建设部门负责科学制定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实施,推进项目的建设和应用。审计部门负责建设项目审计工作。财政部门负责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三)加强电子政务项目管理。各级信息化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项目规划、立项、建设、验收、运行管理、审计等全过程的跟踪和管理,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及时对项目进行分阶段效果评估,提高电子政务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

  (四)加强电子政务效果评估。按照“科学、公正、客观、实用”的原则,加强电子政务项目效果评估。电子政务效果评估以政务为主导,以效益为优先,重点检查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实效性,是否符合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要求,是否符合政务公开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要求,评估结果作为项目预算投资的重要参考依据。

  (五)完善电子政务规章制度。围绕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应用系统的规范建设,加快制定和完善电子政务规章制度,重点制定政府信息资源管理、政府网站管理、政务网络管理、政府信息公开、政府信息共享、电子认证服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规范。

  (六)保障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按照“分级负担、共同建设”的原则,省、市、县分别负担本级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所需资金,重点保障部门基础性业务、跨部门核心系统、公共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建设资金和运维资金的保障工作。

  (七)健全电子政务服务体系。加强各级电子政务公共资源的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响应能力和安全防护能力。积极探索建立电子政务服务外包机制,鼓励政务部门的信息技术支持机构通过市场化方式与其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和运维。

  (八)加强电子政务宣传和培训。加大电子政务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社会各界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创造良好的电子政务发展外部环境。充分发挥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作用,切实有效地开展公务员电子政务知识、信息安全知识、电子政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09-04-11 21:21:30 浏览次数: 作者: 来源:本站原创
×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