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目录X

电子政务与宏观经济监测

作者:郑京平

基本概念

  (一)电子政务

  如何定义以及如何命名“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目前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在我国使用较多的是“电子政务”。“电子政务”的概念主要是由英文“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而来。没有直译成“电子政府”,而译成“电子政务”,除了类比“电子商务”的译法等因素外,主要是为了强调政务运作的信息化(电子化)。自20世纪90年代“电子政务”的概念产生以来,始终缺乏规范的定义,叫法也各异。如,政府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府、数字政府、政府信息化等。

  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组织公共管理的方式。目的是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世界银行则认为“电子政务”主要关注的是政府机构使用信息技术,赋予政府部门以独特的能力,转变其与公民、企业、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目的是向公民提供更加有效的政府服务、改进政府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关系、通过利用信息更好地履行公民权,以及增加政府管理效能,从而减少腐败、提供透明度、促进政府服务更加便利化、减少政府运行成本。

  美国学者波恩汉姆(G.MatthewBonham)教授和赛福特(JefferyW.Seifert)研究员等人则认为,“电子政务”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味着不同的事物,它可以通过行为进行阐述。比如公民通过政府网站获得政府所提供的服务;或者在不同的政府机构之间创造共享性的数据库,以便在面对公民咨询的时候能够自动地提供政府服务。这种行为方式的描述,意味着电子政务对于不同的受益者而言是不同的。但从共性上来看,它整合的是政府服务体系和服务手段,是政府服务形态在通信信息技术革命情况下的自然演化和延伸。

  国内的一些学者则认为,“电子政务”是在现代计算机、网络通信等技术支撑下,政府机构日常办公、信息收集与发布、公共管理等事务在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下进行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政府办公自动化、政府部门间的信息共建共享、政府实时信息发布、各级政府间的远程视频会议、公民网上查询政府信息、电子化民意调查和社会经济统计等。

  经过研究,我们认为比较恰当的定义应该是:“电子政务”就是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具体而言:就是政府行政管理工作,借助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实施现代科学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割的限制,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形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行政管理机制,以便向社会提供全面、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的本质是管理观念变革、工作方式转变、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府绝不是现行政府行政工作和管理模式的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借助信息技术创新管理,再造和优化政府行政管理工作流程,提高政府行政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所说的“电子政务”均指“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

  根据上述定义,电子政务至少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电子政务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二是电子政务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政府行政管理向网上移植,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电子政务是对传统政府行政管理的重组、整合,以及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三是电子政务的目的是要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塑造一个更有效率、更精简、更公开、更透明的政府,为公众、企业和社会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最终构建政府、企业、公民和社会和谐互动的关系。

  (二)宏观经济监测

  “宏观经济监测”的定义,狭义地说,就是其字面上的直观含义: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监测报告和建议,供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者参考。它是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基础环节(见图1)。本文的讨论将主要依此定义展开。关于宏观调控的政策制定、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等环节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之内。

图1:宏观经济调控系统示意图

  宏观经济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监测目标的设定、对监测目标的监测及评价(包括监测数据仓库的建立及维护、监测模型的建立及运行、监测结果的分析、监测报告的形成和上报宏观调控决策机构),监测的组织实施等,相关示意图见图2。

图2: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示意图

  宏观经济监测的主体或使用者是宏观(经济)调控的决策者。在我国就是党中央和国务院。

  电子政务条件下我国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的设想

  在我国,电子政务的积极推进,为宏观经济监测水平的提高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在电子政务条件下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可以建设得更加方便高效。虽然这一系统的组织实施部分,仍然是由监测信息、监测分析、监测沟通三个模块及附属门户网站构成,但其共享、及时、互动的程度却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同时还可通过附属门户网站对社会提供更有效的服务。这在传统的行政管理过程中无法实现。只有在行政管理信息化,即电子政务条件下,才有可能实现。而且,这种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质变。正是由于这种质的变化,将使参与宏观经济监测的各个部门能够及时共享更多的信息,更充分地理解各自的结论,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从而,大大提高宏观经济监测的水平。

  1.监测信息子系统:由有关部委各自的宏观经济监测信息系统(监测信息数据仓库(或平台))和一个各有关部委共享的宏观经济监测信息系统平台组成(见图3)。监测信息子系统的基本要求是,能够客观、及时地收集和提供宏观经济监测所必需的高质量监测信息,并且要能够实现主要监测信息在各有关部委之间的高度共享,保证各种监测信息间的协调性。其中监测信息的高度共享十分重要,它不但可以促使各有关部门提高监测信息采集的质量,增强不同来源数据之间的协调性,减少信息之间相互打架,还可以使各监测部门能够及时掌握充分的监测信息,从而有利于其更客观、更好地做出判断。

  2.监测分析子系统:由有关部委各自的宏观经济监测分析系统组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便利和自身及共享监测信息系统(平台)提供的海量监测信息,利用数据挖掘等工具,从海量监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充分利用分析模型等定量信息处理手段,对宏观经济进行监测分析(见图3)。

  3.监测沟通子系统:建立一个由各部委共享的宏观经济监测沟通平台。该平台的主要目的是在宏观经济监测系统内部公开各部委的监测目标、监测评价标准、监测分析方法(包括主要模型和分析方法),并尽可能地将适宜公开的监测结果进行公开,在网上进行必要的讨论(见图3)。

图3:电子政务背景下宏观经济监测系统示意图

【打印正文】 发布时间:2011-07-28 11:39:12 浏览次数: 作者:郑京平 来源:信息化建设
×

用户登录